党建要闻

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

发布时间:2023-07-07 12:00:39

      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,是正义和邪恶、光明和黑暗、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。2023年7月7日是“七七事变”爆发86周年纪念日。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上枪炮隆隆,日寇全面侵华开始。86年岁月穿梭,硝烟散去,但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,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反思。

  266.5米长的卢沟桥上,郑福来(卢沟桥抗战历史义务讲解员)已经在这里守候了90多年,那些刻印在记忆深处的往事,不知讲过多少遍。86年前的7月7日清晨,炮弹就落在了6岁的郑福来家旁边。

 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!当抗战的号角吹响,长城内外、黄河两岸,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,筑起无畏抗争的“钢铁长城”!历史,不容忘却。八十多年后的今天,华夏大地上,和郑福来一样,许多人都在追寻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。

  蒋家河口,是新四军抗日第一仗打响的地方。因为缺少史料和遗存佐证,当年的战斗情形一直存在模糊。翟邦军,安徽巢湖的党史工作者。多年来,翟邦军一直试图走进那段历史,走访、调研、搜集资料,他把自己看到的、听到的、感受到的史实记录下来,努力还原那场意义非凡的战斗。

  1938年4月30日,日军占领巢县,所到之处,无恶不作。新四军四支队在司令员高敬亭的率领下,苦苦寻找战机。日寇下乡扫荡,蒋家河口一带是他们经常出没的地方。经过反复侦察和推演,四支队七团决定,在蒋家河口设伏歼敌。

  5月12日,当日军进入伏击圈,战斗突然打响。骄横的日军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措手不及。

  这场战斗虽规模不大,但影响巨大。1938年5月15日,《新华日报》刊登了蒋家河口战斗的胜利消息,喜讯传遍了大江南北、长城内外。

  一次调查走访中,翟邦军得知,在安徽蚌埠,还有一位年过百岁的新四军前辈,名叫杨寒。翟邦军急忙前去拜访,杨寒老人为翟邦军提供大量珍贵记忆和资料。调查走访结束后,翟邦军决定,在他们战斗过的蒋家河口,寄一封致敬的信给她。

  历史依然滚烫,丰碑巍然耸立。在前赴后继的战斗中,无数热血儿女用生命铸就出不朽的民族之魂。

  眼前这个稍显简单的抗战纪念馆,五个展室、一百多件实物、十四万五千字的材料,都是小学教师李怀林在过去20多年间搜集、整理得到的。

  1939年春,为了躲避日寇的频繁扫荡,八路军山东纵队直属兵工厂一分部,将厂址迁到了深山里的南峪村。

  1941年元旦,敌人恼羞成怒,再次对南峪村进行扫荡。面对敌人的屠刀,南峪村村民始终守口如瓶,没有向敌人透漏半点兵工厂的秘密。最终,7名乡亲被日寇杀害,84名青壮年被强行掳走,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的不足10人。

  历史的丰碑,需要时时拂去岁月的烟尘。这方石碑上刻录的,是当年南峪村罹难者的名字。走访二十多年,李怀林落实了上面42个人的名字。

  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爱心人士的支持下,2015年4月,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南峪村建成。如今,年过八旬的李怀林依然在搜集抗战文物和故事。

  回望14年漫漫抗战历程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中华儿女戮力同心、共赴国难。这其中,白山黑水无疑斗争时间最久、最艰苦。

  眼前这位老人,名叫叫徐振明,今年97岁,曾是一位与日寇英勇战斗的抗联战士。1958年,徐振明转业回乡。当时,组织上给徐振明提供了三个工作去向,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杨靖宇烈士陵园。

  为让这块肃穆之地能承载更多的英雄记忆,徐振明或坐牛车,或者徒步,深入乡野寻找杨靖宇和当年抗联将士的遗物。1980年,徐振明即将离休,他决定让儿子接力看守。但对于儿子徐永军来说,当年也有很多似乎更好的选择。

  一番“拉锯战”之后,徐永军来到了陵园。那些日子里,父子两人一起收集文物,一起宣讲抗战,徐永军渐渐理解了父亲那份难以割舍的情结。

  65年,2万多个日日夜夜,父子两代接力传承,守护着中华民族铭记英雄、崇尚英雄的精神高地。

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也是最好的清醒剂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,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。伟大的抗战精神,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。

  了解更多细节,请登录《共产党员》电视栏目网页点击收看。

来源:共产党员网打印